{
"code": 0,
"msg": null,
"data": [
{
"key": "河道内用水",
"value": "为维护生态环境和从事水能、水域利用的生产活动,要求河流、湖泊、水库保持一定的流量和水位所需的水量。其特点是:①利用河水的势能、动能、浮力和生态功能,一般不消耗水量或较少污染水质,属于非耗损性用水。②同一河流的各项河道内需水可以“一水多用”,在满足一项主要用水要求的同时,还可兼顾其他用水要求。③为保证河道内用水要求,有时要通过工程措施改变河川径流的天然情势。按照利用目的和效益的不同,可将河道内用水归纳为两类:①生产性用水,包括水电、水运、淡水养殖、水上娱乐等方面的用水,能获得直接经济效益。②生态环境用水,包括冲沙、洗盐、防凌、净化水质、维持野生动植物生存栖息和自然景观等方面的用水,具有重大的社会、环境效益。由于中国各流域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水资源条件有很大差别,因而河道内用水要求也有所不同。例如,在水资源丰富的湿润地区,河道内主要用水项是水电、水运用水,生态环境用水一般不成问题;在水资源紧缺的半干旱、半湿润地区,河道内要保持必要的冲沙、洗盐和维护生态等用水,对水运、水电等用水则可少考虑或不考虑。河道内用水与河道外用水密切联系又互相影响,应根据不同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对水资源的需求,按照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的原则,通过流域水量供需平衡分析合理确定河道外用水与河道内用水的比例。美国于1978年完成的第2次水资源评价报告——《全国水资源(1975~2000)》,首次考虑了鱼类和野生动物、航运、旅游等河道内用水要求,建立河道内与河道外用水统一评价的供需平衡模型,并提出了描述两者用水矛盾程度的指标:①当河道外用水量大于多年平均径流量的90%时,河道内用水会出现严重紧张。②当河道外用水量为多年平均径流量的70%~90%时,河道内用水紧张。③当河道外用水量为多年平均径流量的40%~70%时,河道内用水有潜在矛盾。④当河道外用水量小于多年平均径流量的40%时,对河道内用水基本没有影响。"
},
{
"key": "海水利用",
"value": "利用海水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服务的技术和过程。在靠近海洋而淡水资源紧缺的地区,可以用海水替代部分淡水在生产、生活中发挥作用,或使海水淡化来取得淡水。它已经成为缓解水资源危机的重要途径,并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另外,还有许多海水利用的方式,对人类也有重要的影响。(1)海水作工业冷却水。在滨海地区有广泛应用。1994年,日本电气热行业引用海水1 700亿m3;1995年,美国热电行业引用海咸水800亿m3。1997年,中国利用海水85亿m3。引用海水要采取管道抗腐蚀和防止水生生物附着的措施。用海水冷却以直流方式为主,并已开始开发海水循环冷却技术。(2)海水冲厕。滨海缺水城市建立单独的海水管道系统供应居民用海水冲厕。中国香港从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应用,至1999年使用海水冲厕的人口已占总人口的79%, 年用水量达2.1亿m3。海水冲厕与全用淡水比较,可减少居民生活用淡水的30%~40%。大连、天津等城市也已开始小规模使用。(3)海水淡化。应用多级闪急蒸馏、反渗透等方法,除去海水中的盐分,取得淡水。在沙特阿拉伯、科威特、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等淡水资源极缺的国家有较快发展。1997年,世界有海水淡化装置12000多台,日产淡水2000多万m3。中国已有小规模应用。(4)其他海水利用。有海水制盐,从海水中提取溴、钾、镁、铀等物质,海水养殖,工业燃煤的海水脱硫,以及潮汐发电等。"
},
{
"key": "葛洲坝水利枢纽管理",
"value": "葛洲坝水利枢纽(以下简称葛洲坝)位于湖北省宜昌市境内长江三峡出口,上距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约40km,是它的反调节水库,具有发电、航运等效益。管理体制1981年国务院办公厅18号文规定,葛洲坝资产属葛洲坝水力发电厂(以下简称葛洲坝电厂),运行管理按建筑物功能不同分别由葛洲坝电厂和隶属于长江航务管理局(以下简称长航局)的葛洲坝船闸管理局负责(1997年适应三峡工程施工通航管理需要组建为三峡通航管理局,以下简称通航局)。葛洲坝电厂管理葛洲坝全部资产,管理水库、发电厂、泄洪及泄洪冲沙闸和大坝与其他有关建筑物;通航局负责管理3座船闸、航道、锚地等有关航运的设施与设备。华中电业管理局(以下简称华中局)负责葛洲坝电厂的发电调度,长航局负责航运调度。1984年国务院行文将葛洲坝电厂划归中国长江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以下简称三峡总公司)所有,但委托华中局代管,1996年7月1日全部移交三峡总公司管理,但电力调度关系未变。为协调运行管理中的有关问题,成立了由华中局(1996年7月以后为三峡总公司)、长航局、葛洲坝电厂、通航局组成的运行领导小组。运行管理葛洲坝电厂和通航局根据工程施工进度逐步接管已完工的建筑物,对各自分管的建筑物实施了合理的调度运用,精心的监测检查和科学的养护维修,对所属的设施与设备进行了一系列旨在保证安全运行和提高新技术含量的针对性优化、恢复性大修和更新性改造。二江泄水闸运行中发生闸室和护坦表面严重磨损,1985年利用拆除大江施工围堰之机筑堰抽水进行了全面补修,并利用每年枯水期下游水位低的时机进行检查和安装。1号船闸下闸室右墙在投入运用后产生贯穿裂缝危及安全运行,1999年下半年采用预应力钢索进行了加固。其他建筑物的运行状况基本良好。枢纽在经受洪峰流量达72 000 m3/s的大洪水考验后安然无恙。葛洲坝已实现坝区、近坝区和库区的水情、气象等信息的自动采集与传输以及水库调度自动化和泄洪闸门的自动监控,并正致力于各建筑物安全监测的自动化工作。水轮发电机组等主、辅机电设备经过优化改造都基本实现了遥测、遥讯、遥控、遥调和遥视,两座水电厂都已进入了“无人值班、少人值守”的先进行列,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也已基本建成。以3座船闸为主的所有通航建筑物及有关设施运行状态良好,管理水平较高,并成为20世纪中国运用情况最好、规模最大的过闸通航系统。工程效益葛洲坝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十分巨大和显著,达到或超过设计水平。①发电效益。分布在大江(14台125 MW机组)和二江(2台175 MW机组和5台125 MW机组)的两座发电厂,截至2000年底累计发电2 482.5 kW·h,创工业产值186.4亿元(按1980年不变电价计),相当于葛洲坝投资48.48亿元的3.84 倍。②航运效益。改善了长江川江段近1/5的航道,取消了单行航道和9处绞滩站,减小了库区100 km航道的水面坡降和流速,改善了通航条件,保证了航道安全畅通。截至2000年6月底,3座船闸通过船只142万艘,货运量16 953万t,客运量6 042万人次。"
},
{
"key": "洞庭湖管理",
"value": "对洞庭湖区域内堤防工程、蓄滞洪工程、河湖疏浚工程等的建设和运行管理,并进行防洪和蓄滞洪调度等工作。管理机构1949年以前,长江水利工程总局在湖南省设立洞庭湖工程处,负责洞庭湖区域内水利工程的建设和管理工作。1949年10月,湖南省临时政府接管长江水利工程总局洞庭湖工程处,工作并入新成立的湖南省农林厅水利局。1954年成立湖南省水利厅,洞庭湖管理工作由厅内有关局处分管。1980年3月,省水利厅内专设洞庭湖工程处,1983年4月,该处更名为洞庭湖水利工程局。1997年12月,在洞庭湖水利工程局的基础上成立湖南省洞庭湖水利工程管理局,其主要职责是负责洞庭湖治理工程的具体规划、设计和实施以及水利工程管理;洞庭湖区工程建设的施工组织、检查督促和技术指导;河道湖泊清障和水域、岸线、河口、滩地的管理与保护;洞庭湖区防汛抢险技术指导等。洞庭湖区各市(县)水利部门也设置相应的机构,实行分级管理。为加强群众管理工作,建立了垸民代表会制度,要求堤垸管理机构定期向垸民代表会报告工作,垸民代表会有权依法决定本垸水利管理方面的重大事项。管理规章1951年湖南省水利局颁发《湖南省滨湖各县人民护堤公约》和《湖南省滨湖地区堤垸涵闸管理办法》;湖南省人民委员会于1956年颁发《湖南省洞庭湖区堤防涵闸水利管理养护暂行办法》,1957年颁发《湖南省洞庭湖区堤垸水利修防管养组织服务规程》,1962年颁发《洞庭湖区修防管理委员会工作条例》,1964年颁发《洞庭湖区堤垸修防工费负担及自筹经费使用管理暂行办法》。1982年湖南省第5届人大常委会通过《湖南省洞庭湖区水利管理条例》,1995年湖南省第8届人大常委会决定作相应修正,并公布新的《湖南省洞庭湖区水利管理条例》。管理内容建设管理主要包括堤防、涵闸、排灌设施、蓄洪区安全设施建设,河道整治和河湖疏浚工程建设等的管理。20世纪50年代洞庭湖水利建设以堵口复堤、整修堤防、并垸合流为中心,60~70年代以发展电排、开挖撇洪渠、改造低产田、实现园田化为重点;80年代以来,以防洪、蓄洪建设为中心,对洞庭湖进行综合治理。80年代以前国家投资较少,绝大多数工程为投工投劳型工程,工程建设由乡镇或堤垸水利管理单位组织民工进行建设。1986年开始实施洞庭湖一期治理工程,规模较大的工程由县或乡镇成立建设指挥部,组织专业施工队进行建设,规模较小的工程则由堤垸水利管理单位组织专业施工队或民工进行建设,湖南省洞庭湖水利工程局主要进行计划管理、技术指导、检查督促等工作。1996年开始,逐步按基本建设项目管理的要求进行管理,2000年湖南省人民政府明确由湖南省洞庭湖水利工程管理局担任洞庭湖治理工程的项目法人,并颁布了《湖南省洞庭湖治理项目建设管理办法》。在建设过程中,运用一系列实用技术和高新技术。如20世纪50年代即开始用挖泥船进行河湖疏浚,90年代末又从荷兰引进大型挖泥船进行河湖疏浚和堵口复堤等工作;70年代末开始利用灌浆机械,采用充填灌浆、劈裂式灌浆工艺对堤防进行防渗处理;90年代以来,运用了一系列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如粉喷桩基础处理技术、土壤固化剂(土工合成材料)护坡技术、射水法造地下连续防渗墙技术、液压抓斗法造地下连续墙技术、垂直铺塑防渗技术、堤防隐患探测技术、结合地质钻探采用瞬变电磁测深(TEM)法进行地质勘察、多头小孔径造地下连续墙、土工合成材料防渗、导滤等。运行管理20世纪70年代初,对洞庭湖区域内水利工程进行了“五查四定”,即查工程建设和投资管理、查工程安全、查工程效益、查综合利用、查管理技术,定任务、定措施、定计划、定体制;80年代初又对县管以上工程进行了“三查三定”,即查安全,定标准;查效益,定措施;查综合经营,定发展规划。在此基础上对水利工程逐一划定工程安全保护范围和经营管理范围,经司法机关公证,由县级人民政府发给各工程管理单位所有权证书。从1986年开始,全面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逐步向现代化管理转变。防洪调度特殊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和复杂的江湖关系决定了洞庭湖区是一个多灾地区,靠工程措施不可能控制所有的洪水。在汛期还需要进行防洪调度,在全面分析雨情、水情、工情信息并对防汛形势进行预测预报的基础上,对洪水、抢险物资和抢险人员进行优化调度,充分挖掘工程和人力的防洪潜力,实现最大的减灾效益。为了防御洞庭湖区可能发生的大洪水,规范洪水调度工作,湖南省防汛指挥部制定了《洞庭湖区非常洪水度汛方案》,《洞庭湖蓄洪垸紧急救生、转移安置方案》,《洞庭湖蓄洪垸蓄洪口门的选择及爆破准备工作意见》等。1996、1998、1999年等大洪水年份成功的防洪调度,使洞庭湖区灾害损失减少到了最低程度。"
},
{
"key": "东深供水工程管理",
"value": "东深供水工程是中国政府为解决香港饮用水,于1965年建成的大型跨流域调水工程。当时协议对港供水量为6 820万m3/a。随着香港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以及20世纪80年代深圳经济特区的建立,供水量需求愈来愈大,工程经三期扩建,年总供水能力已达17.43亿m3(其中对香港供水可达11亿m3,对深圳供水4.93亿m3,对工程沿线乡镇及农业供水1.5亿m3)。供水水源东深供水工程的取水水源是珠江流域的东江。工程建设初期至三期扩建(20世纪90年代初)完成前,利用东江的一级支流石马河为主要输水渠道,在石马河上建造旗岭、马滩、塘厦、竹塘、沙岭、上埔等6座拦河闸坝,经8级抽水,使东江水沿石马河逆流而上注入雁田水库,然后通过3km人工渠道放水入深圳水库,最后从深圳水库坝下涵管分水至香港和深圳市。工程全长83km,东江水经8级提水后,水位抬高46m。东深供水工程在进行第3期工程扩建时,为了减少抽水能源消耗,决定在第6级沙岭抽水站提水后,利用新建的雁田隧洞把水直接送入深圳水库。所以,三期扩建后大部分水量只需6级提水即可到达深圳。工程管理工程的主要任务是对香港、深圳供水,保证率要求很高。工程管理局制定了一整套运行管理的规章制度。在竣工初期,已制定了水文水利总则、水库运行调度、梯级抽水站联合调度、抽水站操作运行、水电站运行操作、变电站运行操作等一系列运行规程以及机电设备修理规程等。在长期的供水实践中,工程管理局根据工程沿线生态环境及经济发展的情况变化,不断总结完善,先后又制定了安全规程,“三防”工作手册,深圳水库、雁田水库防汛预案,水工工程承包管理责任制,工程沿线水质保护管理责任制,工程建设管理办法,招投标管理办法,内部审计工程实施细则等一系列规章制度,把工程管理的各项工作都纳入了量化考核的轨道,使管理工作上了一个新台阶。工程扩建为适应香港和深圳经济特区发展的需要,东深供水工程依靠科技,对工程进行不断的改造和扩建,使供水规模不断扩大,水质逐步改善。20世纪70年代,工程建成不久,香港就提出了增加供水的要求。供水局依靠科学技术对抽水机组进行改造,把雁田水库以北7座抽水站的36台36ZLB—70型轴流泵,在不改变水泵外壳尺寸及土建结构的情况下,更换叶轮,提高比转速,改为36ZLB—100型水泵,大大提高了抽水量,满足了香港的需要。此后,分别于80年代、90年代又进行了二期和三期扩建,确保供水量的不断增加。1995年以后,又建成了太园泵站和深圳水库生物净化工程,既保证了供水总量增加的需要,还改善了供水水质。工程效益东深供水工程自建成以来不断扩大对香港供水,从香港补充水源的位置转变为香港的主要水源,1999年对香港输水量已达7.7亿m3,占全港总用水量的80%以上,是香港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基本条件。同时深圳经济特区近400万人口的生活用水和工商企业用水的70%以上也由该工程提供。据统计,35年累计总供水量达174.5亿m3,其中对香港供水116亿m3,对深圳供水32.5亿m3,对工程沿线乡镇供水26亿m3。此外,工程还负担沿线近3万hm2农田的灌溉,1000hm2农田的防洪和400hm2低洼土地的排涝任务。工程的坝后水电站总装机容量9 600 kW,年发电量为3 500万kW·h。展望为了适应工程沿线经济快速发展、人口增加和水污染日益严重的状况,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即将对整个工程实行封闭式改造。改造工程完成后,东江水将通过专用输水管道经4座现代化的大型泵站直接送入深圳水库,不但解决了长期困扰的水污染问题,而且年供水能力将进一步扩大到23.73亿m3(其中对香港供水11亿m3,对深圳供水8.73亿m3,对沿线供水4亿m3),更好地为粤港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服务。"
},
{
"key": "海水淡化",
"value": "除去海水中的盐分以获得淡水的技术和过程。在缺乏淡水资源的地区和航海船只上,它是取得淡水的重要途径。海水淡化的方法很多,使用最多的是多级闪急蒸馏法和反渗透法。多级闪急蒸馏法设备中有多个闪蒸室。经过加热的海水被引入第1级闪蒸室,降压使海水骤然蒸发,其蒸汽在热交换管外凝结成淡水,留下的海水浓度升高,温度降至相应的饱和温度。浓缩的海水依次引入各闪蒸室,逐级降压,使之骤然蒸发,产出淡水。蒸汽凝结所产生的凝结热则为流经热交换管的新鲜海水所吸收,成为海水预热的能源。 图1 多级闪急蒸馏法示意图 反渗透法当海水与淡水以半透膜隔开时,淡水会向海水一侧渗透;但若对海水施加大于海水渗透压的压力, 则海水中的淡水反而会向淡水一侧渗透。反渗透法就是利用这个原理从海水中取得淡水的。常用操作压力为海水渗透压的2~4倍。 图2 反渗透法示意图 其他方法有使用蒸馏原理的竖管蒸馏法、蒸汽压缩蒸馏法、太阳能蒸馏法,还有使用其他原理的电渗析法、冷冻法、溶剂萃取法等。海水淡化始于20世纪50年代,在沙特阿拉伯、科威特、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等淡水资源极缺的地区发展较快。1997年,世界的海水淡化装置有12000多台,日产淡水2000多万m3。中国一些缺乏淡水的海岛也有小规模的应用。海水淡化的成本较高,是制约其发展的主要因素。成本与所用工艺、能源价格、生产规模等条件有关。随着科技的进步,成本在逐步降低。至20世纪末期,海水淡化的成本已经有降低至50~80美分/m3的事例。"
},
{
"key": "田纳西河流域管理",
"value": "田纳西河位于美国东南部,是密西西比河的二级支流,长1 050 km,流域面积10.5万km2, 地跨弗吉尼亚、北卡罗来纳、佐治亚、亚拉巴马、密西西比、田纳西和肯塔基等7个州。田纳西河发源于弗吉尼亚州,向西汇入密西西比河的支流俄亥俄河。流域内雨量充沛,气候温和,年降水量在1 100~1 800 mm之间,多年平均年降水量1 320 mm。距河口36 km的肯塔基坝址,年平均年径流量573亿m3,年平均流量1 818 m3/s。历史上田纳西河流域是美国最贫穷落后的地区之一。由于森林遭到破坏,水土流失严重,经常暴雨成灾,洪水为患。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始于1933年。当时美国新任总统罗斯福为摆脱经济危机的困境,实施“新政”,田纳西河流域被作为一个试点。1933年美国国会通过“田纳西流域管理局法”,成立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简称TVA),对流域内自然资源进行综合利用和开发,促进地区发展。管理体制TVA定位为一个既享有政府的权力、同时具有私人企业的灵活性和主动性的公司型联邦一级机构。TVA领导机构为三人组成的董事会,经总统提名,国会通过后任命,总统指定董事长。每位董事任期9年,每3年更换一名董事。董事会行使TVA的一切权力,直接向总统和国会负责。这一领导体制自TVA成立后一直延续至今。TVA的机构由董事会自主设置,并根据业务需要进行调整。 TVA前期根据自然资源开发的需要,设置有农业、工程建设、自然资源开发保护等方面的机构。随着流域开发的基本实现和发展电力的需要,设置电力建设和经营方面的机构。TVA 2000年的董事会下设15人组成的执行委员会。执行委员会的成员分别主管河流系统运行和环境、电力、经济开发、客户服务和市场营销、人力资源、计划、财务等业务。TVA拥有规划、设计、施工、运行和科研等专业人员,雇员约 13 000人。流域综合开发和管理根据TVA法,TVA有权采用多种方式征用流域内土地用于水资源开发。TVA成立后一段时期,对田纳西河流域水资源集中进行综合开发。当时综合开发原则是以航运和防洪为主,结合开发水电。至20世纪50年代,TVA基本完成田纳西河流域水资源的开发。60年代后,TVA在继续综合开发流域自然资源的同时,转入加强自然资源的管理和保护。经过60多年建设和管理,田纳西河流域水土资源得到充分开发利用,并实现对航运、防洪、水力发电、水质、旅游和土地利用的一体化管理。航运方面,田纳西河干流建成9座梯级船闸,完成了航道整治,通航里程1 050 km, 加上支流通航共1 240 km,经俄亥俄河和密西西比河,可以与美国22个州和五大湖相通,每年平均通航船只34 000艘,开发水运的通航效益每年约4亿美元。防洪方面,在田纳西河干支流上建成54座水库,其中有防洪库容的水库27座,总防洪库容约194亿m3,形成有效的水库防洪调度系统,流域防洪标准达到100年一遇。田纳西流域自20世纪50年代起实施洪泛区管理计划,早于美国其他流域。通过综合防洪减灾措施,每年平均防洪减灾效益1.47亿美元 。TVA在20世纪40年代基本完成了流域规划的水电开发,建成水电站30座,总装机容量(包括抽水蓄能)6 093 MW。TVA管理约1 100 km2的公共土地,17 600 km长的公共沿岸带,近2 000 km2水面。对这些水土资源实施土地开垦管理、野生动物栖息地保护、水环境保护和水质管理、制定沿岸土地管理政策,实施了“净水计划”和“湖泊改善计划”,并利用这些水土资源发展旅游,建立了百余个公共游览区,每年吸引大量游客。TVA支持流域内地区公众参与流域管理。根据TVA法和联邦咨询委员会法,TVA建立地区资源管理理事会, 理事会对TVA的流域自然资源管理提供咨询意见。理事会有20名成员,包括流域内7个州州长的代表,TVA电力系统配电商的代表,防洪、航运、旅游和环境等受益方的代表,以及TVA的代表。理事会每年至少举行2次会议。理事会通过投票,对获多数票的TVA建议予以确认,同时,获少数票的意见也被转达给TVA 。每次会议的议程提前公告,公众可以列席会议。地区资源管理理事会的成员构成和活动机制,为TVA与流域地区各方提供了有效的交流渠道,促进公众积极参与流域管理。地区经济发展TVA在水资源开发、电力建设和农业、林业、化肥等方面综合开发,促进了田纳西流域地区的经济发展。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发展火电和核电。据2001年资料,TVA拥有电站48座,总保证容量28 502MW,包括燃煤发电,水电(包括抽水蓄能),核电,燃油、燃气发电。1999年总发电量1 610.04亿kW·h,TVA已成为美国最大的公共电力系统,为流域内800万居民提供了电力。TVA电力系统的运行效率高于美国全国平均水平。在农业方面,TVA建有全国最大的肥料研究中心,并引导农民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土地,增施肥料,改良土壤,使农业单产比30年代提高2倍多。TVA的综合开发每年为田纳西流域地区提供1万多个就业机会。TVA设立经济开发贷款基金促进地区经济发展,1995~2000年共提供金额8 750万美元,由此创造新的投资额达到31亿美元。发行债券田纳西流域开发的公益性项目的资金,包括航运、防洪、农业技术研究和推广、水土保持、水环境保护等,由联邦政府拨款,电力项目的资金,最初也由联邦政府拨款。1959年国会通过对TVA法的修正案,授权TVA发行债券用于电力项目的投资,联邦政府不再拨款。TVA自1960年开始在国内发行债券,1995年开始在国际市场发行债券。对债券的成功运作,促进了电力生产的发展,使电力生产经营逐渐成为TVA 的经济支柱。"
},
{
"key": "泰晤士河流域管理",
"value": "泰晤士河及其支流里河位于英国英格兰南部,流经牛津、莱丁、伦敦等城市,东流注入北海。全河流域面积11 400 km2,河长338 km。流域多年平均年降水量704 mm,多年平均年径流量18.39 亿m3。洪水发生在冬季,枯水出现在夏季。特丁顿坝有记录的最大流量为1 050 m3/s(1894年)、最小流量0.91 m3/s(1934年)。河口段呈喇叭口形,为感潮河段。在特丁顿坝下游28.8 km伦敦桥处的平均潮差5.5 m,最大潮流量1 420 m3/s。全流域内约有1 200万人口,其中伦敦市人口约占一半。伦敦横跨泰晤士河下游,两岸有桥相通,主要靠泰晤士河供水和排水。泰晤士河水位稳定,冬季通常不结冰,有许多运河与其他河流相通,航运条件很好。干流从伦敦桥以下至河口为伦敦港区,沿岸数十公里船坞、码头、仓库林立,是英国最大的进口港,海轮可乘潮上溯直达伦敦。泰晤士河具有多种功能,但存在水源紧张、水污染和防洪防潮等水利问题。1973年以前的流域管理英国直到20世纪初,基本上是以地方为基础的水管理体制。根据地方法,国会授权地方机构和私人公司从事供水业务。作为例外的是泰晤士河及其支流里河,1857年设置泰晤士河管理委员,1868年成立里河管理委员会,但业务限于供水。其后,管理职能随着立法授权逐渐扩大。1930年的“土地排水法”授权建立流域委员会(catchment boards),对所辖流域内的土地排水和防洪进行管理。供水仍由各地方水机构和水公司分散经营。1948年颁布“河流委员会法”,成立河流委员会(river boards)取代流域委员会,管理职能扩大到渔业、水污染防治和水文测验。1951年的“防止河流污染法”授权河流委员会控制河流污染,要求每一个新排污者必须有河流委员会的许可。1963年制定“水资源法”,将河流委员会改为河流管理局(river authorities),河流管理局对所有取用水实行许可证制度和收费制度。1973~1989年的流域水务管理英国1973年水法使流域水管理进入新阶段。根据该水法,英格兰和威尔士的各河流管理局和地方水管理机构,按流域为基础,合并重组成10个水务局(water authority),实行流域水务管理体制。泰晤士水务局(Thames Water Authority)是其中最大的水务局。根据1973年水法,泰晤士水务局对流域内的水资源、供水、排水、污水处理、防洪、航运、渔业、水上娱乐等事业实行统一管理,水务局作为由法律授权的、具有很大自主权的、自负盈亏(防洪和排水由政府投资)的公共事业组织,下设水资源规划、水资源管理、水质、农田排水、渔业和旅游及行政机关6个业务部门。水务局的领导机构是董事会,由环境国务大臣及农渔食品部任命。董事会聘任总经理,主持全面工作。1989年后转变为公共机构的流域管理根据1989年水法,英格兰和威尔士水工业实行私营化,各流域水务局的水管理职能转给新建立的国家河流管理局,水务局转制为水公司,从事供排水业务。据此,泰晤士河流域有关防洪、航运、水产渔业等方面的水管理职能转由国家河流管理局承担,新组建的泰晤士水公司作为泰晤士地区公共水公司,承担泰晤士流域地区的供水和水处理。1996年,根据环境法成立的环境署(environment agency),作为非政府的公共部门,负责英格兰和威尔士的环境保护管理工作,包括水资源管理(用水许可)、水质控制(排水许可)、防洪、航运、渔业、水上旅游等。环境署由15名成员组成的委员会管理。委员会成员由环境交通及区域部、农渔粮食部和威尔士事务部按规定比例派出(2001年英国部级机构又进行调整,新成立环境粮食和乡村事务部,环境署委员会成员可能会有调整)。环境署在英格兰和威尔士设8个区域委员会负责地区管理。泰晤士区域委员会(Thames Regional Committee)负责泰晤士河流域范围的环境保护工作,实际上包括了泰晤士河流域管理工作。泰晤士区域委员会下设环境保护咨询委员会、渔业生态和游览咨询委员会和防洪委员会等3个部门。环境保护咨询委员会为本区域环境保护提供咨询意见和政策建议;渔业生态和游览咨询委员会为本区域渔业、生态、游览和航运提供咨询意见和政策建议;防洪委员会是一个执行机构,负责本区域防洪及土地排水管理职能,编制年度工程维护计划,管理运行洪水预警系统。可以看出,泰晤士河流域管理由环境署负责,授权泰晤士区域委员会行使一定范围的管理。泰晤士水公司的供水和水处理管理1989年私有化后,成立泰晤士水公司负责泰晤士流域地区的供水和水处理业务。泰晤士流域供水人口约1 200万,日供水量达380万m3,年供水量约13亿m3。流域内建有13座水库,总蓄水能力9亿 m3,用于调蓄伦敦市的供水。全流域有水厂120座,供水管道总长约3万km,377座污水处理设施,8万多km长的城市污水收集管道。泰晤士水公司对全流域供水和水处理实行计算机控制,中央控制室通过与流域内各水位站、流量站、雨量站及地下水取水井的网络联系,随时掌握雨量、水位、流量、水质和水温等实时情况,进行水情、水量、水质的监测、调度和分配,提供可靠、稳定的供水和水质管理。泰晤士水公司的供水水价和水质受到政府部门的监督,水服务办公室对供水水价进行监督,饮用水检查处对水质进行监督,环境署对泰晤士水公司业务对河流、土地及空气的影响进行监督。泰晤士水公司设有水质检查监测机构,要求达到欧盟的水质标准要求。"
},
{
"key": "《世界防洪——全球环顾》",
"value": "介绍世界各国防洪实况和经验的专著,由国际灌溉排水委员会秘书长K.K.费拉姆吉主编,1976年4月在印度新德里出版。该书为两卷集,共搜集了27个国家和地区截至1974年8月前提供的有关河流防洪情况和资料。第1卷包括:埃及、澳大利亚、奥地利、保加利亚、加拿大、哥伦比亚、捷克斯洛伐克、西德、法国、加纳、匈牙利、印度、印度尼西亚、伊朗、日本等15国,第2卷包括:韩国、马来西亚、墨西哥、摩洛哥、菲律宾、津巴布韦(罗得西亚)、瑞士、美国、苏联、委内瑞拉、波兰等11国和中国的台湾省。卷首由编委写了一篇导论,从多方面评述了防洪中存在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阐述和概括了世界防洪的现状和趋势。导论中的论述主要包括:防洪及其定义;农业生产和城市发展对防洪措施的影响;防洪措施及其发展;世界主要河流及其历史洪水;设计洪水和防洪标准;洪灾损失;防洪工程费用;防洪工程的评价等。最后提出了结论意见,主要是:①洪水是河流的天然属性,有一个自然的出现频率,任何防洪措施只能起一定的防护作用,规划过程中将防洪视作流域或地区整个水资源管理的一部分和需要多学科共同研究的问题,这一点非常重要;②必须认识洪泛区的开发利用将带来的危害,在防洪规划中应予以足够重视;③许多国家缺乏系统的气象、水文资料,这一点在国家的发展计划中应予优先考虑,使今后制定防洪规划具有科学的基础;④洪水预报和警报亟须在国家范围内开展,国际河流还应发展国际性的数据、信息交换;⑤洪水发生后,各国的常设机构应以科学方法全面地进行调查;⑥制定防洪规划,必须对一切有关领域进行研究,对于能减少洪灾损失,特别是减少人身伤亡的一切措施尤需优先研究。导论之后分别介绍了上述26国和中国台湾省的防洪实况和经验。各国内容不尽相同,大体包括:①主要河流及其洪水特征概述;②主要防洪体系及其发展简史;③防洪数据统计;④与防洪有关的问题;⑤防洪方法综合评述;⑥有关防洪工作的立法、管理、经济和财政;⑦防洪科研;⑧国际协作。"
},
{
"key": "《人类防洪》",
"value": "防洪著作。英国斯特拉斯克莱德大学K.史密斯博士和设菲尔德大学G.阿托宾博士合写,于1979年在纽约由朗曼有限公司出版。主要内容从很早的年代,人们就探索减少洪灾损失,加强对洪水的研究和不断增加防洪工程投资,但是洪水灾害的损失仍继续增加,作者认为防御洪灾是一门重要科学和涉及社会的问题。造成洪水灾害有人为和自然两种因素,它的解决不但需要专门性的技术,而且需要社会的理解与经济力量以及环境和行为科学的结合。但是,往往根据常规办法去控制洪水不能取得成效。因此,作者提出:防洪措施选择的基本内容虽与50年前大致相似,但人类对减缓洪水的态度发生了变化,就是说不再仅仅单纯企图控制洪水,而是使人类适应于洪水环境。这种态度变化促成了现代防洪理论的突破,人们认识到在采取改造自然的防洪工程措施的同时,还必须重视适应自然的防洪非工程措施。特别是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洪水预报和警报系统的实施,为减少洪灾损失提供了有效条件。该书对人类防洪专题进行了综合的评价,它强调了洪水的自然特性,以及减少灾害洪水的可能技术措施和洪水控制管理的对策。章节安排本书共分8章。第1章对基本问题作了简要的说明,论述了由于大量投资和新技术的运用,洪水威胁已相应地减少;但从另一方面,洪水危险性并没有消除,甚至变得愈加显著,控制洪水减少损失的策略有的已经失败。第2章论述防洪工程措施,如加筑堤防、扩大河槽,开挖减河,扩大分泄洪水以及修建水库拦蓄洪水等措施。第3章论述防洪非工程措施,提出承担洪灾损失、洪水预报、警报系统,洪泛区管理与划分,洪水保险,社会救济,改变天气等方法,并说明了每个措施的基本内容。特别提出对洪灾的处理,如果没有巨大投资,控制洪水是做不到的,也不可能为洪水泛滥区提供防护措施。从而提出了人类防御洪水灾害的各种补救措施,用来改善防御效果。第4章叙述洪泛区的综合管理问题。第5章以英格兰和威尔士为例,专门叙述在英国的自然和洪水危害的条件下,如何处理洪灾的情况和措施。第6章和第7章通过对英格兰西北部康布连艾登(Cumbrian Eden)洪灾基本特点的研究,来说明康布连艾登主管人和洪泛区公众对人类防洪的反应;详述了洪泛区居民点的调整。第8章总结以上措施,提出了展望,并且注意到某些可以用来改善人类对洪水灾害措施的方法。本书对设有自然地理学、水文学、环境科学和经济学的高等学校的学生、教学人员和研究制定防洪政策与计划的政府工作人员有一定参考价值。"
},
{
"key": "美国洪泛区管理",
"value": "美国的洪泛区是指沿河两岸、湖泊周围和沿海易受洪水泛滥的低洼地。对洪泛区实施以非工程措施为主要内容的防洪策略和管理措施,是对工程防洪措施的补充。非工程措施泛指不包括工程措施的各种减少洪灾损失的管理措施和技术措施,主要有洪泛区土地使用管理、洪水保险、洪水预警报及紧急避灾撤离措施、建筑物防水措施、洪泛区宣传和教育、贷款及征税政策等。实施洪泛区管理的目的是保持洪泛区的自然价值,减少洪灾损失,并使洪泛区得以可持续利用。洪泛区土地使用管理美国各州和州以下地方一级,通过颁布法令、条例或以其他方式对洪泛区内土地使用进行管理的措施。主要有:①分区法令,规定将洪泛区分为行洪区和行洪边缘区。行洪区指天然河道及两侧一定范围内的土地,遇设计洪水时洪水位抬高不超过规定值。行洪区内不允许有妨碍行洪的建筑物,一般只允许农牧业耕地、游览用地或其他露天方式使用。行洪边缘区是遇设计洪水时行洪区以外的淹没地区,允许有限度地开发。对分区还应绘制标明有分区边界的正式地图以供使用。②土地出售条例,是管理土地买卖的地方法令, 要求买卖洪泛区内土地应满足洪泛区管理规定,如标明洪泛区分区、禁止侵占洪泛区、买卖的土地应有安全避水措施等。③建筑及住宅条例,对洪泛区内的建筑物和住宅规定技术标准和要求,如建筑物和住宅遇水后的稳定性、建筑高程、建筑材料、建筑结构等,以减少或避免被洪水破坏。④政府通过一定补偿方式,要求洪泛区内私人所有的土地只能作露天方式使用。洪水保险洪泛区内财产所有者缴纳一定财产保险费,遇洪灾后可取得财产损失赔偿费的保险制度。实行洪水保险,保险费收入可补偿政府一部分洪灾救济费,并通过可调节的保险政策来控制洪泛区开发利用,减少洪灾损失。美国的洪水保险是由国会立法,实施“全国洪水保险计划”,要求鉴定为100年一遇洪水淹没范围的地区参加洪水保险,并采取一定的减少洪灾损失的措施。联邦政府设立“国家洪水保险基金”,用于洪水保险研究、行政管理及洪灾损失赔偿,政府有关部门负责有关洪水保险的技术工作。建筑物防洪水措施对洪泛区内建筑物的位置、结构和内部财物位置予以调整,遇洪水淹没时可避免或减少损失的措施。建筑物的防水措施有永久性、临时性和紧急性3类。临时性措施是当发布洪水预警报后采取的,如临时密封门窗、关闭下水道阀门等。紧急性措施是发生洪水时按紧急行动计划采取的措施,如撤走财物等。洪水预警报和紧急措施利用洪水预警报的预见期,采取紧急避灾撤离措施以减少洪灾损失。美国国家气象局管理的全国主要河流洪水预警报系统,可以为全国90%的地区提供服务。另外,约2 500个社区受小流域骤发洪水的威胁,难以利用国家气象局的洪水预警报系统而采用专门的预警报方式,如单独的社区预警报系统、骤发洪水自动警报系统、利用国家气象局的洪水预报图等。发生洪水时采取的紧急避灾撤离措施包括传递洪水预警报信息、组织人员和财物撤离、建筑物采取紧急防水措施、抗洪抢险等。紧急措施计划应事先制定,并有所准备。宣传和教育对洪泛区内居民进行洪泛区管理的宣传教育措施。如绘制出版标有洪泛区特征的地图,设置洪水位标志和紧急撤退路线的标志,编制有关洪泛区管理的电影、录像、幻灯片及小册子等。贷款与征税政策通过调整贷款和征税政策达到有利洪泛区管理的措施。如对限制开发的洪泛区采取较高的税率和不鼓励贷款,对有利于减少洪灾损失的经济活动给以较低税率和优惠贷款等。管理实施美国洪泛区管理的防洪策略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70年代初。自1936年美国第一部综合防洪法颁布以来,美国建设了大量防洪工程,效益显著。但由于洪泛区内无限制的经济开发,使洪灾损失不断增加,由此促使采取非工程途径减少洪灾损失的研究。洪泛区管理的思想产生于20世纪40年代,50年代田纳西流域管理局在其管理流域内实施洪泛区管理计划。60年代联邦政府采取了几项推动洪泛区管理的措施:1960年国会授权陆军工程兵团制定“洪泛区管理服务计划”,在全国范围内为洪泛区管理提供咨询。1966年国会颁布众议院第465号文件,建议制定全国统一管理洪灾损失计划。1968年颁布“国家洪水保险法”,实施全国洪水保险计划,该法要求参加洪水保险应满足联邦最低要求的洪泛区管理,实际上是通过全国洪水保险计划实施广泛的洪泛区管理。特别是1973年颁布的“洪水灾害防御法”,进一步推行强制性保险,要求在100年一遇洪水淹没范围内的洪泛区都应参加洪水保险,并以此作为洪水灾害后能否获得灾害赔偿的依据。强制洪水保险,进一步使洪泛区管理带有强制性,极大推动了全国范围洪泛区管理的实施,美国洪泛区管理的防洪策略基本形成。美国洪泛区管理是在联邦、州、地方各级参与下实现的。联邦和州一级主要是制定法规和采取行政措施。联邦政府的联邦紧急事务管理署(Federal Emergency Management Agency,FEMA)负责“全国洪水保险计划” 和洪泛区管理事务。FEMA下设2个主要机构:联邦保险局(FIA)负责保险方面的业务,减灾局(MD)负责洪泛区管理和风险鉴定方面的业务。洪泛区管理的具体措施是在州及州以下地方政府、社区实施的,主要是颁布有关洪泛区管理的地方法规,在社区一级编制和实施洪泛区管理计划。实行强制保险后,许多州和社区已宣布实施洪泛区管理,制定洪泛区管理地方法规和实施计划。发展概况1993年密西西比河大洪水后,美国总结防洪工作的经验教训,采取许多措施,以完善洪泛区管理的防洪策略,联邦政府组织了“跨部门洪泛区管理审查委员会”,对洪水原因进行调查,提出改进洪泛区管理的建议。1993年美国颁布“减灾和移居援助法令”(Hazard Mitigation and Relocation Assistance Act),增加联邦对洪泛区居民移居的资助,增加洪水灾害后的减灾基金额 。1994年又颁布“国家洪水保险改革法令”(National Flood Insurance Reform Act),对“国家洪水保险法”和“洪水灾害防御法”的部分条款进行修正和补充,突出的是设立“国家洪水减缓基金”,对实施洪泛区管理提供财政支持。目前FEMA管理的减灾计划中,“减灾援助计划”、“减灾技术支持计划”、“风和水技术支持计划”等,均可对州和社区实施洪泛区管理的计划和项目提供资助。FEMA为进一步完善“全国洪水保险计划”和洪泛区管理,于2000年组织对“全国洪水保险计划”进行全面调查和评估,有关结果将可能导致有关洪泛区管理的法律、法规、资金和行政管理等方面的继续调整和完善。美国参加洪水保险的社区已有19000多个,占应参加社区的90%以上,洪水保险总额达到3000多亿美元。FEMA于2000年发布的一份报告,对实施洪水保险和洪泛区管理的效益做出概略估计,即每年减少洪灾损失约10亿美元。由于社区实施洪泛区管理,不仅使社区的居民在遭遇洪水灾害时可以获得损失赔偿,洪水灾害损失本身和各级政府的防灾费用也有所减少。"
}
],
"ok": true
}